本篇文章1853字,读完约5分钟

    对所有雄心勃勃的人来说,总有一个问题贯穿其职业生涯:还有时间去取得傲人成就吗?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在29岁琢磨出了自然选择学说。爱因斯坦在26岁迎来了他的奇迹之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在不到30岁的时候做出    了关于放射性的重大发现。莫扎特八岁写出了降E大调第一交响曲。

    多年来,一些致力于成就问题研究的科学家一直认为,在很多领域里,最为激动人心的成就往往诞生于职业生涯早期而非晚期。毕竟,年轻人能够以年长者无法企及的方式投身到一项事业中去,而且冉冉升起的新星会引来支持、良师益友以及重要的任命。

    现在,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篇关于科研生涯的大数据分析报告给出了一系列与年龄或者少年成名无关的因素。作者称,让人取得重大成功的,其实是个性、毅力、运气以及智力的结合体,不论在哪个年龄段都是如此。

    “归根结底的一点:永远不要放弃,兄弟。一旦放弃,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衰竭,”和罗伯塔·西纳特拉(Roberta Sinatra)共同领导研究团队开展相关分析工作的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aszlo Barabasi)说。两人当时都是波士顿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的物理学家。西纳特拉随后去了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以往的研究显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所取得的成功背后都存在一组类似的因素。这项新研究发现,同样的因素在一门学科的各个层面发挥着作用:从学生、年轻的职场人士、进入职业生涯中期的奋斗者,到那些年纪大到不禁自问是否还有余力的老人。

    “他们的工作,包括样本的规模,是相当出色的,”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知名荣休教授迪安·西蒙顿(Dean Simonton)说。“我研究过较高层次的成就;他们则是自下而上,得出了类似结论,”且适用于这整个职业。西蒙顿表示,同样的关联会在各种各样的工作中显现出来,包括音乐创作、电影制作、心理学研究、技术发明等。

    这个研究团队先是把重点放在职业物理学家身上。他们仔细查找了1893年以后的文献,锁定了2856名至少拥有20年从业经验、每五年至少会发表一篇论文——而且是受到广泛引用,被认为“有影响力”的论文——的物理学家,并就其论文发表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做了分析。

    显然,这些物理学家更有可能在职业生涯早期而非晚期取得成功。但分析报告显示,这跟他们的年龄无关。

    生产率才是原因所在:年轻的科学家会做更多实验,他们取得重大成果的可能性也就更高。“无关年龄或者论文的排序,”巴拉巴西说,他和王大舜(音)、皮埃尔·德维尔(Pierre Deville)、宋超明(音)以及西纳特拉一同撰写了该报告。参与者都来自东北大学。

    这意味着:如果让生产率保持恒定,科学家在50岁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与在25岁时没有差别。分布是随机的;能否在对的时间选择对的项目要看运气。

    不过,要把偶然的选择转化为有影响力的、得到广泛认可的论文,还得看另一个要素,研究人员称之为Q。

    Q可以被粗略地理解为“技能”,它基本上混合了各种因素,比如智商、魄力、干劲、对新观念的开放态度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或者简单地说,是让手头的工作产生最大成效的能力:要在单调的实验中找出某种相关性,要让上好的点子熠熠生辉。

    “Q这个因素非常有趣,因为它可能涵盖了一些人们的确拥有但并不那么重视的能力,”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扎克·汉布里克(Zach Hambrick)说。“比如明晰的文字表述。就说数学心理学领域吧。你或许发表了一篇很有意思的论文,但如果文章不好读——这种情况很常见——你就无法获得广泛的影响力,因为谁也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研究人员说,Q这种资质的令人吃惊之处在于,它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与公认的观点相反,经验并不能显著提高某人在既定项目中取得最大成果的能力。“这样一想会感到震惊,”巴拉巴西说。“我们发现了三个互不相干的因素——Q、生产率和运气。”

    研究人员还搜集了其他科学领域的职业信息,从中发现了同样的关联。

    综合所有这些发现,分析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大获成功的论文是Q、一个人特有的优势与运气相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要找到一个重要的项目,让它在由所有这些能力构成的熔炉里绽放光彩。科学家要找到对口的实验,或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作家与题材、音乐家与音乐作品、舞蹈家与舞蹈需要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