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42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国际环境砷大会上,由中国医科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展示了脱砷材料和设备,可将水中砷浓度降低到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健康标准以下,且无二次污染。

中国医科大学公共环境与慢性病研究中心教授孙桂帆告诉记者,经过12年的努力,团队开发出了3种纳米微陶瓷除砷产品,其中微陶瓷颗粒过滤器和微陶瓷滤纸已通过国家卫生基金会认证。国家卫生基金会成立于1944年,是一个致力于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标准制定、产品测试和认证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该基金会是世界卫生组织在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及处理方面的指定合作中心。

纳米微陶瓷材料除砷的原理是将砷物理吸附在直径为1nm ~ 50nm的介孔中,然后与针状纳米零价铁材料缓慢反应,将砷封闭固定在孔隙中。这种新材料不需要使用电压和化学药品就能高效过滤砷等重金属,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砷吸附后没有二次污染,即吸附在材料内部的砷不会重新释放到外部环境中。

据介绍,在国内多个地方不同地质和含砷水污染区的现场验证表明,上述除砷材料和设备的除砷能力达到90%以上,没有造成二次污染。

砷,中国民间俗称“砒霜”,是自然界有毒的金属元素。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含砷矿物会溶解,造成地下饮用水的天然砷污染。而长期饮用含砷量高的地下水的居民,则容易患饮用水引起的地方性砷中毒。世界上至少有1亿人饮用水中砷含量超标。

这次学术会议于7月1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除了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会议还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和研究人员。在讨论各种方案和技术时,与会者一致表示,除砷技术应以最终用户为先,简单经济且不造成二次污染的应用是除砷技术真正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编辑:刘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