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02字,读完约7分钟

优秀的本科生应该也有这些问题:有美国的尖子生,有的作业特别好,有的家庭背景很强。一般中国人会很失落,失去信心。

饶毅:

曾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兼学术副主任、西北大学神经病学艾尔莎·斯旺森讲座教授、范伯格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

一般来说,国内外的中国父母只是简单地认为上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只会让孩子受益。这当然是可能的,而且有时确实会发生。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可能发生的频率更高——就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他们一生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大部分人觉得这种说法很奇怪,这种观点在海外华人中并不流传,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从来没有进过顶尖大学,或者即使进过,也不愿意说出所有的事实——尤其是不愉快的事实;也是因为中国家长往往只是单纯的相信或者推测顶尖大学的好处。

什么是“顶尖”大学?

首先,定义“顶”。这里的前几名至少是指前10名,尤其是排名在前5名以内的大学。

就大学而言,公认的顶尖综合类本科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顶尖的理工科院校是加州理工和麻省理工。

就研究生而言,顶尖水平不仅仅是基于学校的综合实力,通常也只在某个专业领域。

当然,前五名院系的研究生总数很少。长期以来,美国顶尖研究生部的中国学生很少。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系非常强大。但30多年来,中国学生平均每年应该不到一个。

我所在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在过去的30年里,其神经生物学系招收的中国学生大概不到15人,生物化学系不到10人。进入这些系的中国学生都知道情况,但由于各种原因,他们没有说实话,导致对外界的无知。

上了顶尖学校然后做点什么的人其实不多

我估计在麻省理工、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理工学院等学校专攻生物学的中国研究生人数不仅少,实际上成功率也不高。

做生物学研究最好的方法是当教授。然而,后来成为美国教授的中国学生和美籍华人并不多。

但理科成绩好的中国人,包括后来成为上述院系教授的人,怕大部分不是这些学校毕业的,而是来自美国专业好但不顶尖的学校。

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顶尖的研究生院会有非常优秀的美国学生申请(包括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室做过研究的),所以他们不仅不积极招收中国学生,而且在招收后也不把中国学生当作自己研究的主力军。

老师照顾优秀的美国学生。美国老师经常把中国学生当成实验科学各个学科的打工仔,不热心和他们讨论科学问题,多是劳务输出。

而且这些美国顶尖系的研究生可能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好,很容易让刚来美国的中国学生失去信心,甚至产生羞耻感,从而改变人生轨迹。

我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生物学的研究生。我班有四名学生。其中一个,父亲是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哈佛毕业,去法国做了一年的研究。入学前他发表了三篇研究论文。入学后,这位同学上课发言积极,每次考试都拿第一,对同学很好。

一个生物化学系的英国学生,比我们大几岁,来自一个学院派家庭,比其他人毕业都快。他在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很快成为全世界细胞生物学教科书的内容。生物化学系还有一个女生,数学很好,生物研究很突出。后来她是《细胞》杂志的主编。

我在哈佛做博士后的实验室里,有一个博士后是冯·诺依曼的孙子,他在哈佛读研究生期间发现了一种新的重要的酶(pi3激酶),在生物学上广为人知。

对“读名校容易有所作为”的误解

因为没有多少美国学生热爱自然科学,所以他们专注于顶尖系。这样一来,美国学生在优秀但不顶尖的美国研究生部往往不如中国学生,所以顶尖以下的美国系不仅录取更多的中国学生,老师也普遍重视中国学生。

不仅学校有顶尖和二流的区别,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学生长大了,最终成为美国院士。到目前为止,最多的学科是植物生物学(北京大学也是如此):在美国的20多位中国大陆院士中,有5位是植物生物学家。

原因不是中国的植物学教育优于美国,而是因为美国农产品长期过剩,美国的优秀学生大多不学植物学,如果选择学生的材料,大多数更喜欢医学(其次是生物医学)。

我们在植物学上的突出表现是田忌赛马的结果。并不是说中国人有天生的植物学特长,也不是说中国的植物学教育特别优秀。

优秀的本科生应该也有这些问题:有美国的尖子生,他们有的作业做得特别好,有的家庭背景很强。大部分中国人都会因此受挫,所以这些系的中国学生大多因为失去自信而未能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他们不会告诉父母,更不会写文章告诉大家。大多数中国人(尤其是X的二代,包括移民的二代)不具备这种心理素质。

美国能源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的哥哥朱棣文在中小学的分数极高(高到他的两个弟弟在中小学时期都以自己为耻,弟弟高中没读完就辍学)。

朱锦濠后来去哈佛读本科,考了两个博士,然后去斯坦福当教授,但是他的名字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因为他后来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成绩。

吉尔伯特·朱的两个弟弟,一个在罗切斯特大学,另一个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都不是顶尖大学。就本科而言,这两所大学连“第二名”都算不上。但是,朱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孩子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第二个孩子成了物理学家;第三个孩子成了大律师,创下了专利案件赔偿最高记录。

当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避免上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中国人只要能考上就应该上顶尖大学。

做好面对这些困难的准备。

“富二代”面临着和顶尖大学一样的精神挑战

富二代在顶尖大学没有障碍吗?美国顶尖大学每年都会为世界各地的政要开辟专门的渠道。他们的孩子不仅长期富裕,而且有的是著名企业家,有的是几代导演。

就算中国的富二代和官二代不担心父母双规等负面消息,也未必能轻易做到心态平衡。

当然,这篇文章大概基本没什么用,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不仅不知道这些学校对自己的孩子实际意味着什么,也不想知道。

很多家长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在学历上的缺失或不足,更多的中国家长把孩子的大学头衔当成自己作为家长的“毕业证”,而没有考虑具体部门对孩子生活的具体影响。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顶尖大学读本科或者研究生,可能不如去“二顶尖”大学或者研究生,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发展。

编辑:关昊


30992592,.北大教授:我为何反对中国学生上美国顶尖大学,.2017-06-29 02:32:20,.204296,.关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