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02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3月23日是第60个世界气象日,主题是气候与水。旨在进一步了解新形势下气候与水的关系,关注厄尔尼诺、拉尼娜等气候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水的巨大影响。该主题表明,世界气象组织及其成员深刻认识到气候和水是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管理等全球目标的核心。面对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暴雨和洪水等一系列挑战,世界气象组织呼吁世界各国以更加协调和可持续的方式合理利用和规划气候和水资源。

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气候和水循环相互作用,每分每秒都在创造奇迹。地球适于居住的关键在于它极其适宜的温度和丰富的液态水。气候系统是由大气、水圈、岩石圈、冰雪圈和生物圈五个主要部分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在太阳能的驱动下,水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活跃分子,也是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重要因素。在漫长的动态循环中,万物得到滋养,人类社会蓬勃发展。古往今来,人类加深了对气候和水的认识,观测云和测雨,顺势而为,治理洪水,从而有效地预防了水旱灾害。

水最直接地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大量的观测证据表明,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并影响了空.不同尺度的水资源变化极地和山区冰川积雪减少,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加快,洪涝、干旱等水异常频繁。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水事件的影响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和重要地区之一。同时,时间空的水资源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这些特点导致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目前,人们对气候和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在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灾害风险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建立了世界上最大、最广泛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目前,中国已形成由7万多个地面气象站、216部雷达和7颗在轨气象卫星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建立了精细化、无缝化的现代天气预报系统,实现预报产品从分钟、小时、日到月、季、年的滚动发布;建立了世界上安全领域最广、机制最完善、效益最突出的气象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成功应对了特大洪涝、特大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同时,充分发挥气候和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全面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预防自然灾害注入中国智慧,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面对关系到人类未来和命运的气候和水资源问题,全社会有必要广泛参与,合理利用气候和水资源。新时期,国家气象部门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人民生产生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坚持趋利避害,增强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能力,着力发展全要素全天候综合气象观测。着力发展以数值预报为核心的智能预报,着力发展智能感知、精准普及、场景互动、包容性共享的智能气象服务,实现精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坚决构筑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气象在水旱灾害防御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开放合作,建设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风险防范系统,完善跨部门联动、高效协调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肩负大国责任。 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