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5字,读完约4分钟

【/h/】近日,有报道称,美国政府正考虑运用《国防生产法》行使特别权力,加快扩大防护口罩和防护服的国内生产。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亚历克斯·米德多;阿扎尔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美国只有3000万n95医用口罩,而中国控制着许多与口罩相关的原材料和制造能力。

在我看来,美国政府和一些国会议员的行为纯属小题大做。首先,美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医疗器械市场和制造商,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40%。美国医疗器械行业研发实力雄厚,最大的口罩制造商3m拥有10多万项专利。其次,目前没有针对新冠肺炎肺炎的特效药,处于全球临床试验阶段的潜在有效药物Remdesivir是由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Gilead Science Company研发的,而常用抗生素对抑制新冠肺炎肺炎没有帮助。所以美国一些人的行动,只是借题发挥,用疫情来推他们的反全球化诉求,故意挑拨中美关系脱钩。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对各国战略医疗物资的生产和储备构成了一定的考验。世界普遍面临口罩、手套、呼吸器等医疗用品的长期短缺,瑞士、意大利、韩国和美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购买医疗用品的热潮。从疫情防控的角度来看,伊朗疫情恶化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其国内医疗耗材产品包括注射器和导管高度依赖进口,受美国制裁影响严重,导致国内医疗设备和药品供应不足。可以想象,在疫情发展期间和之后,一些国家在战略物资尤其是医疗物资的供应上可能会有反全球化的声音和行动,一些大批量的国家可能会在全球供应链因重大传染病、自然灾害、局部甚至区域性战争而断裂的情况下,追求构建本地内部流通的物资供应链,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自给自足。

医疗用品作为战争期间可能的被动资源,与能源、食品一起,在过去被各国列为国家战略物资的外围资源。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浪潮在世界各地加速推进。通过全球分工合作,各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产生了互利共赢的合作效果。药品和医疗器械产业链的发展也不例外。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市场规模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另一方面,由于相关基础学科和制造工艺落后,我国医疗器械仍集中在低端品种,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由于其技术优势和设备+试剂的封闭系统战略,国外企业持有大部分核心发明专利,仍牢牢占据中高端市场。

【/h/】考虑到资源、环境、技术实力等问题,API的可替代性相对较弱,而医疗器械中低端环节的可替代性相对较强。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培养了大量能够有效维持供应链运作的技术工人,理顺了各产业链的原材料供应渠道。整体来看,正处于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转移的关键阶段。如果一些国家利用疫情推动反全球化,我们该怎么办?在这场疫情中,医疗物资作为战略物资的重要性充分显现。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整和准备?

【/h/】首先,无论医疗用品领域的反全球化和中国制造的替代是否可能形成趋势,中国都要尽快实现国内企业全面恢复生产,稳定供应链,避免短期和大规模的供应链转移和替代。当然,中国的市场足够大,自身的需求已经能够维持企业的生存。与此同时,外国企业在转移产业链时,不得不面临从政府效率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约束,这可以给我们留下恢复生产和减缓替代的时间。

其次,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化战略,明确反对反全球化。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在一些具体领域,比如战备、医疗设备、医疗药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形成内部循环,保证一段时间的物资供应。对于一些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物资,政府可以考虑平战结合。比如有些国企最近不生产口罩,但是因为生产线成熟,也转到口罩的生产团队。这种模式可以帮助政府应对物资储备中的突发事件。

【/h/】第三,还要考虑医疗领域存在哪些夹颈技术和产品,比如基于5g等新技术条件的高端医疗器械,比如手术机器人、核磁共振、ct等关键技术,如何才能保证此类夹颈技术和产品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