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98字,读完约4分钟

在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爆发和持续期间,西方媒体纷纷评论疫情的影响,认为这将加快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链脱钩进程,并可能促使更多跨国企业重新思考依赖中国供应链的脆弱性,从而预测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可能引发亚洲乃至世界产业链的重大洗牌。然而,就连他们也承认,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轻松取代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角色。

客观来说,西方媒体关注新冠肺炎肺炎疫情对中国以及全球经济和产业的影响,甚至特别关注西方跨国企业在华面临的暂时困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主流媒体,对当前疫情的影响进行报道和评论,首先要掌握足够的信息和准确的数据,然后尽可能进行专业分析和综合报道。今天,当全球经济和社会高度依赖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时,媒体在国家乃至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需要不断的理性和责任感。

这次新冠肺炎的肺炎疫情在某种意义上是突发事件或者黑天鹅,类似事件在人类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个人都离不开各种不确定性。作为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动员各种力量治病救人,阻止疫情蔓延。毫无疑问,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日益完善。这场疫情不可能造成西方舆论所渲染的所谓断裂,也不可能造成一些国际贸易怀疑论者所预期的世界两大经济体之间的产业链脱钩。

第一,无论是中美之间的产业链分工合作,还是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内在的经济逻辑,既具有全球工业生产和产业格局变化的周期性和周期性特征,又具有周期内的稳定性特征。

【/h/】从全球工业发展史来看,从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80年代,以英、美、日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中心的工业分工发生了全球性转移,持续了约200年。随着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以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的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中国在依靠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的同时,受益于对外贸易条件的改善和全球产业转移,迅速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制造国,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相对稳定的分工收益。中国也能够在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具有相对完整的高、中、低产业链的新兴经济体。

虽然在2009年前后,主要发达国家推出了制造业再工业化等措施,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即使是资源整合能力最强的发达国家的政府,也很难用人为的意志使全球产业链分工发生转移。而以印度和越南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由于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禀赋的制约,短期内根本不具备替代中国的基本条件。作者估计,从现在到2030年左右,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将保持相对稳定。

【/h/】第二,中国以制造业发展为基础向地区和世界释放的巨额发展红利,贸易价值链的推动和金融的深度高水平开放,将构成21世纪上半叶全球化红利的核心环节,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人为阻挡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正在通过不断对外开放,不断嵌入全球贸易价值链,逐步推动从制造和贸易大国向工业和资本大国的升级;同时,以良好的制度设计探索新一轮对外开放,通过优质产能的全球配置,提供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设计、区域和全球金融服务建设;此外,通过国际协调和动员的改善,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开放和外贸发展的红利不断释放,中国由此建立了更加动态的内外经济联动体系。

市场是一个聪明的系统存在。对国际市场有敏锐感知、长期受益于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海外利润的西方跨国公司,除非有持续的替代性收入补偿,否则不会自愿放弃中国市场,选择在产业链层面与中国脱钩。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利益集团能够承受将世界分为贸易、工业甚至金融体系这两种技术所带来的显性和隐性成本。换句话说,从正常的商业逻辑和交易成本来看,疯子会选择与中国脱钩,甚至彻底决裂。

第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零和博弈是有害无益的。对于有远见的政治家、商界领袖和其他参与者来说,无论是全球经济增长、金融稳定、贸易规则的完善、产业链的升级和变革,甚至是国家间贸易争端等复杂问题的有效解决,都离不开对市场规则和国际规则的尊重,以及基于共识和协调的分工与合作。

经过几年的辩论和思考,全球化的不可逆转性再次成为国际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整个世界应该共同努力,让非理性的冲动消失。(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