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90字,读完约3分钟

周其林研究团队接受采访后合影(从右至左:谢建华教授、周其林院士、王立新高工、朱守非教授)。 孙自法 摄

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孙子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周齐林带领团队攻克科研攻关20年,成功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手性螺环配体骨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创造了100多种手性螺环催化剂,广泛应用于手性化合物和手性药物的合成。

【/h/】这一重要科研成果——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在1月10日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也是今年唯一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项目。

周其林院士在实验室介绍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科研成果。 孙自法 摄

手性是指物体与其镜像不能重叠的现象,就像人的右手和左手一样。手性现象广泛存在,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到宇宙星云都有。科普在接受周齐林院士采访时说,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如蛋白质、dna、糖等。,是手性的,能够识别客体手性分子的对映体,这是手性化合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生理活性的根本原因。在应用方面,手性药物促进了动手科技的发展。目前,市场上50%的药物是手工药物,正在研究的1200种新药中有820种是手工药物,约占开发新药总数的70%。

周其林院士在实验室介绍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科研成果。 孙自法 摄

周齐林团队设计并合成了100多种手性螺环催化剂,在许多不对称合成反应中表现出高效和优异的对映选择性。其中,该团队在2011年设计合成的一种手性螺环铱催化剂在酮类化合物加氢中的催化转化率达到450万,成为迄今为止最高效的手性催化剂,也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些被中外同行称为周催化剂的高效螺环催化剂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和普适性,成为开发新型催化剂的平台或工具。目前,它们已应用于200多个不对称合成反应,成为合成化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用于多种手性药物的生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丁奎玲是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发现项目提名专家之一。他认为,周齐林团队发现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不仅具有科学突破和重要应用价值,而且推动了全球手性催化剂的发展,在科学上处于领先地位。

【/h/】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下一步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周齐林说,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手性螺环催化剂从0到1的研究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后续发展主要是应用研究和推广,将由应用科学家推动。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寻找更基本的方面来进行研究。目前,团队成员谢建华教授正在使用手性催化剂研究复杂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全合成,而朱守非教授正在研究高收率金属催化剂的开发。他本人更注重生物质转化的基础研究。

周其林院士在实验室介绍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科研成果。 孙自法 摄

一万座高楼从地面拔地而起。周齐林特别强调基础研究,认为创新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基础研究处于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层次。他希望国家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增加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

对于我们这些做研究的人来说,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是最幸福的。如果不喜欢,会很痛苦。周齐林建议科技工作者应该找到他们真正喜欢的东西,然后享受这个过程。(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