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63字,读完约7分钟

七里海湿地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区44.85平方公里,缓冲区42.27平方公里,有芦苇约6万亩,水域3.5万亩。区域内,河道纵横,沟汊交织,沼泽遍地,洼地广布,苇草丛生,草木竟秀,百鸟云集,鱼美蟹肥。

2017年,这里曾因“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违法建设湿地公园”而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中被“点名”。对此,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问题,推进整改落实工作。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先后“七进”七里海湿地一线指挥、现场推动,市政府成立领导小组,编制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体系,接续实施《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

宁河区委、区政府抓住病根施治,彻底打通湿地生态系统的“任督二脉”。

打通“任脉”,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即解决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问题,还湿地以安宁。为此,宁河区坚决关停“4A”级景区——七里海湿地公园,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拆除违建点位230处、迁出坟茔856座、恢复湿地1582亩,紧锣密鼓实施保护区内5个村、2.5万人生态移民工程。将34条通往湿地核心区道路全部封堵,并修建了49公里长的环海围栏,构筑起守护野生动植物的坚实壁垒。同时,下大力气保苇增绿,流转核心区6.84万亩、缓冲区5.56万亩土地,全面拆除堤埝和种养设施,结束了长达30多年的“村自为战、割据管理”局面。恢复湿地植被2万亩,营造浅滩1.5万亩,新建改造鸟岛20余处,放流鱼苗及成鱼200万尾,丰富了湿地生态结构。

打通“督脉”,就是要解决“堵”的问题,即解决七里海水系不通、水网不畅的问题,保养好“水”这一湿地“命脉”。在给七里海湿地“补水保湿”方面,坚持跨域调水、区域蓄水、按需补水,动用海河水系各干支流,打造5条补水线路,畅通37公里输水通道,建设3座橡胶坝,新建泵站闸涵,年补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推进七里海湿地水域覆盖面积由不到3万亩增长到4.5万亩。同时,以七里海湿地为核心,将区域内一、二级河道以及与之连通的干渠、支渠、斗渠堵点全部打通,将截道养殖全部清退,通过依法有效治理,实现了让水系连起来、活起来,让水质清起来、净起来。目前,宁河区境内河道水质已由当初的劣五类全面提升至近四类,部分河流水质达到了三类标准。

生态好不好,湿地里的动植物最有“发言权”,当前,七里海的鸟类由2016年的227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58种,数量由原来的20万-30万只增加到50余万只;曾在七里海消失十多年的珍惜鸟类震旦雅雀、中华攀雀、文须雀、北长尾山雀等又重新出现。实施湿地修复工程后,经监测,七里海湿地野生植物达到153种,且覆盖面积明显增加。野生植物群落,包括香蒲、荆三棱、稗子草等,过去仅有少量分布,如今已形成众多的片区集中分布。如今,自然野趣之美已成为七里海的常态。


 

打造“北国江南”为绿水青山镶上“金边儿”

 

宁河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俵口镇为示范点,大胆探索出了一条“低成本、可复制”的乡村振兴之路,为美丽的七里海湿地镶上“金边儿”。

按照“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 俵口镇在高标准制定规划图、施工图、效果图“三张图”的基础上,立足少花钱、多办事,探索创新了区直部门“大工程”带镇村“小点位”的模式。2020年,俵口镇共清除垃圾千余吨,拆除违建400余处,疏浚沟渠30余公里,建成“四好农村路”20公里,实施8个村户厕改造4000余座,饮水提质增效、污水管网入村入户做到全覆盖,实现了村庄环境大变样。同时,突出“留白留绿留璞”,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不搞过度规划、过度硬化,不栽植名贵花木,让环境整治更接“地气”、更得民心,保留农村自然之美、朴实之美,俵口镇8个村全部创建为市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和重点。俵口镇以“生态立镇、产融兴镇”的理念,不仅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进一步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把核心区5500亩农田全部进行了流转,变成了“芦海”,涵养七里海湿地生态功能;实验区5500亩地流转进行植树、绿化;缓冲区4910亩地流转用于集中种植绿色有机“还湿项目”——稻蟹混养,村民每年领取土地流转费,还能到合作社打工增加工资性收入,给群众更多“真金白银”,切实让好生态带来好发展。

好的环境、好的产业孕育好的乡风文明。俵口镇打通“自下而上”的治理通道,以村规民约为关键突破口,让乡风文明激发乡村发展的“精气神”,以打造“红色文化”为契机,让乡村振兴有了新活力。通过走访入户,采纳村民意见编写了实用、有效、具有共识的村规民约,成为了全镇各村上到年迈老人下到会说话的娃娃都能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千字文”。同时,利用网格化积极宣传,不断培育红色土壤,播种红色种子,结出红色果实,实现红色文化引领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让共建共治共享的乡风文明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内在魂魄。


 

智慧农业开启宁河农业产业现代化新征程

 

2020年12月,天津市宁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组织的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正式入列“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2019年全国批准创建的52个产业园中一次性通过认定的25个产业园之一。产业园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为“两心”(综合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五区”(农产品加工物流聚集区、小站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特色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区、生态种养和休闲养生区)、“两带”(科普文化带、休闲旅游带),创建期实施7大工程(“两中心”智慧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程、15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区建设工程、百万头生猪养殖及良种猪繁育综合建设工程、农文旅康综合生态建设工程、良种繁育推广及特色农产品建设工程、稻米销售物流聚集区建设工程、科普文化与旅游观光带建设工程)、2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0.97亿元。

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产业园建设的“智慧农业平台”项目,建立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和综合管理服务系统,运用大数据、智能设备、云服务、“互联网+”、区块链等新理念打造智能园区,建立了186个物联网点位,完成农业云平台基础平台、大数据分析、农产品质量追溯、专家在线平台、农业信息服务、移动端APP、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农业遥感大数据监测等九大系统版块的数据结构设计开发和可视化界面设计,带动全区智能农业发展。

推动产业规范、纵深发展。形成了15万亩优质稻,13万亩稻蟹混养,65万头生猪存栏的生产规模,推动种养结构调整。全面启动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以及百利水培菜,齐心百村千棚食用菌项目,延伸水稻、生猪、七里海河蟹、水培菜4条全产业链。通过建立上至种业高端、下延农户、末梢的价值链,全面推广订单农业,股份合作联系更加紧密。

推动产业绿色融合发展。产业园生态种养与休闲养生区已基本建成,2020年9月廉庄镇木头窝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同时在建设中坚持把污染治理和种养殖立体循环作为产业园高质量建设的着力点,全面整治畜禽养殖场污染,使养殖场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